跨境知识产权运营综合服务平台

公测版

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商
注册-管理-维权-交易

“十四五”时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思路与策略

来源:科学猫经济学论文

 摘   要:“十四五”时期是国际经济秩序重塑的关键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由孕育发展向形成高潮的关键过渡期、我国跨过高收入门槛的关键期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时期。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对于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增长、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意义重大,是我国转换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体制机制转型的重要途径。必须深化对新旧动能转换内涵和特征的认识,厘清思路,明确新旧动能转换重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新旧动能转换活力;培育主体,做优做强一批新旧动能转换领军企业和优质中小企业;加快集群建设,形成一批新旧动能转换高地;创新优化要素支撑,夯实新旧动能转换基础;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拓展新旧动能转换空间。

 关键词: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

 中图分类号:F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20)02-0005-15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接续的关键期,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通过发展传统产业、增加要素投入和牺牲资源环境实现经济规模扩张的空间大幅缩小,有利于新动能成长的条件正在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涌现,新动能正处于从分散到聚合、从缓慢到快速成长的孕育期,但短期内仍难以弥补传统动力弱化形成的缺口,迫切需要转换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更多依靠创新动力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准确把握培育发展壮大新动能的方向、重点和主要着力点,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旧动能转换的内涵特征与动力源泉

 近年来,新旧动能转换成为理论界和政策制定者关心的热门话题,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对其概念内涵的认识并不统一。

 (一)新旧动能转换的内涵特征

 学术界对新动能内涵的理解主要包括单因素说、双因素说和多因素说三种观点。单因素说认为新动能的形成主要依赖体制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等,核心是创新;双因素说认为新动能主要来自供需双因素,也有观点认为来自“创新形成”和“消费形成”两大领域,或者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双因素;多因素说则范围广泛,认为新动能不仅来自创新,还来自改革、消费、开放、企业家精神、各类新主体、新制度等。

 2017年1月,国务院辦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对新动能的内涵作出了权威界定,认为新动能是指: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新动力,呈现技术更迭快、业态多元化、产业融合化、组织网络化、发展个性化、要素成果分享化等新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这一表述描述了新动能的具体形态和部分来源。

 从字面上理解,新动能泛指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动力和能量。从本质上看,新动能是一种先进生产力,是基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突破和应用所形成的支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技术进步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创新及其渗透应用,往往催生大量新产品、新服务、新商业模式和新兴产业,深刻影响和改变原来的经济活动模式、产业组织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换言之,新动能是指主要依靠科技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本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反映到产业的投入产出活动中和产业结构变化上,新动能体现为投入要素质量提升和构成变化,衍生出的大量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或者新生产要素逐步扩散和渗透到传统产业中,渐进或迅速地改变原来的生产经营模式、产业组织形态,使其更新、重生,形成不同于传统的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模式,表象上看仍然是原来的产业外壳,但实质上已经演化为新的产业形态[1]。

 新旧动能转换过程就是先进生产力替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是通过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涌现,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实现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的过程。技术驱动、跨界融合、集约高效将成为新动能的主要特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新动能的基本遵循。

 (二)新旧动能转换的动力源泉

 从供给和需求相结合的角度,我们认为,新动能主要来源于科技创新驱动、要素提升催动、深化改革推动、扩大开放带动和消费需求拉动等五个方面,是技术发明、技术扩散和消除资源错配的结合。

 一是科技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是新动能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包括技术发明和成果扩散应用两部分内容。以科技创新为主动力加快培育新动能,能有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实现增长方式的加快转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生物技术等新科技革命核心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人工智能、5G、3D打印、石墨烯、基因测序等部分技术已经走出实验室,基于这些新技术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产业正在重塑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不仅如此,新技术的应用还会颠覆传统领域商业模式,催生一批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新模式新业态,提高传统产业生产率,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带动已有产业提质增效升级。

 二是要素提升催动。新要素支撑是新动能区别于传统动能的显著特征。特别是在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成为经济发展新的要素,如何把分布在各行各业的数据汇聚起来,整理加工成能够演变为数据产品的商品,从而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成为整个数字经济的核心。我国人才优势不断积累,劳动力红利逐步向“工程师”红利转化,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重要支撑。未来,加快知识、技术、人才、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培育,优化新要素配置,推动人才、资金、数据等创新要素合理流动,激发新生产要素活力和乘数效应,将催生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大动力[2]。

 三是深化改革推动。良好的体制机制是新动能培育壮大的土壤。围绕制约新动能成长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深化改革,将消除资源错配,有效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加快孕育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要着力创新制度供给,推动制度“阳光雨露”孕育更多新经济的“参天大树”。

 四是扩大开放带动。全球资源重新配置重组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3],拓展我国对外合作空间,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我国利用全球优质资本、技术、资源的能力,助力产业链整合优化配置,推动新经济新动能向纵深拓展。

 五是消费需求拉动。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是经典经济学理论的重要支柱。从需求角度来看,包括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倾向变化等都会加快新动能的培育和成长。特别是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居民对高质量、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会显著增加,而普通物质需求将会减少,将会催生文化娱乐、医疗健康、教育培训等服务类消费的快速增长以及个性化、高品质、多样化产品需求的增长[4]。未来,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