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创新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来源: 襄阳日报
全媒体记者杨洋
“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必须依靠持续创新。谁能取得主动,谁就能处于领先位置。”2月27日,在全市县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暨2022年党委(党组)书记专题读书班现场,北京长城战略咨询公司副总经理赵荣凯为加快推进具有影响力的襄阳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出谋划策。
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提出,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聚力打造襄阳(高新)科技城、襄阳(东津)科学城、襄阳(尹集)大学城,高水平建设湖北隆中实验室,加快构建全链条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支持企业建设研发平台,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
赵荣凯表示,建设高水平科学城,需要通过建设高水平实验室、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双一流”高校,构建原始创新战略力量;通过建设产业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组织研发模式,推动前沿产业技术创新;通过硬核创业、引进瞪羚或独角兽等新物种企业,培育引进科技企业;通过产业创新共同体、新技术场景创新,完善新兴产业育成机制。
“产业园区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赵荣凯认为,未来产业园区应该建设成为多元主体参与、市场配置资源的新研发平台,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基础,打造未来产业创新和孵化高地。
随着创新回归城市浪潮再起,城区必将凭借高密度资源、复合型空间、多元化人群、多样性服务、便捷化交通、丰富应用场景等优势,在城市化“下半场”、新经济“主战场”上迎来更多发展机会。“创新城区是一种新兴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是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赵荣凯表示,创建创新城区的关键在于开展创新城区顶层设计、分类推进创新城区建设、城市更新导入新经济元素、坚持以人为本多元共治。
随着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发展,涌现出大量具有前沿性、科技感、体验感和创造性的新赛道和场景。赵荣凯认为要通过培育新物种,壮大技术创新主体;发展新赛道,培育发展风口产业;打造新场景,加速新经济迭代创新发展。
2021年,湖北启动科创“新物种”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科创“新物种”企业,打造热带雨林式科技创新生态。“新经济时代,企业成长路线发生了变化,哪吒、瞪羚、潜在独角兽、独角兽等新物种层出不穷。”赵荣凯建议,通过建设新物种培育中心、召开城市新物种大会,培育科创“新物种”企业,壮大技术创新主体。
新赛道是指具备跨界属性的、高水平创业者关注、投资机构关注、有爆发式增长潜力和海量市场前景的新业态。场景是指由创新企业创造出来的,具有前沿性、科技感、体验感和创造性的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区别于“科学发现—应用研发产业转换”线性模式,以科技企业为主体,基于微生态组织创新资源,追求快速创新和商业化。
赵荣凯说,建议通过“产业链招商”逐步向“新经济招商”的转变,推动传统产业向“风口”产业(下一代汽车、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转型,打通创新链条,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活跃创新创业氛围。
人才是驱动创新第一资源。在新经济时代,传统用才方式逐渐向灵活用智模式转变,“人才跟着产业走”逐步向“产业跟着人才走”转变,构建“引进一位人才,创新一项技术,形成一个产业,开拓一片市场,构筑一方优势”的创新链条。
赵荣凯介绍,“人才跟着产业走”是以物质流为主导,以物质流带动资金流和人才流。而“产业跟着人才走”是以人才流为主导,其他要素流随着人才流高频配置。
“人才逐步由资源高地涌入生态高地,体制机制创新与开放包容文化成为激发创造力关键。”赵荣凯认为,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我国科技创新进入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新阶段。尖端科技研究已进入“无人区”,我国在一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能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跨越。但科技创新要形成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在客观辩证的评价机制基础上,营造一个开放、鼓励尝试和容错的氛围。
赵荣凯建议,通过构筑人才发展中心、组建人才发展集团、争取战略科技力量、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专业产业园等平台,开放引才;通过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流动、组织机制,灵活用才;通过优化专业服务、创新文化、生态宜居的环境,生态留才。